
“以前抽油杆除锈全靠人工,不仅效率低还容易有遗漏。现在有了喷油装置,在线就能自动完成防腐处理,使用寿命至少延长30%!”在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机采装备服务部管杆修复车间股票按月配资论坛,操作工曹琨对运转中的抽油杆喷油装置连连称赞。
据了解,这款由机采装备服务部QC小组自主研发的设备,不仅解决了抽油杆锈蚀难题,更在第49届国际质量管理(ICQCC)大赛中斩获金奖,成为孤岛采油厂系统推进质量改进工程的生动注脚。
一直以来,孤岛采油厂将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聚焦生产难题和实际需求,通过实施技术创新系统工程、强化质量改进宣贯培训、深入开展群众性质量改进活动,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氛围,更为创新成果的持续产出与落地见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生产痛点成工作亮点
“质量改进不能靠‘拍脑袋’,得有一套规范的流程把‘问题清单’变成‘成果清单’。”孤岛采油厂安全(QHSE)管理部高级主管隋学旭说。
近年来,孤岛采油厂构建了从问题征集到成果验收的闭环管理机制,让群众性创新活动有章可循。他们提炼出“现场找问题、小组攻难关、全程跟进度、落地见实效”四步工作法,各单位技术人员不定期深入班组,通过现场讨论、QC小组协作,让每一项创新成果、每一条合理化建议都能形成“提出—解决”的完整闭环,真正营造出全员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
机采装备服务部QC小组在现场调研时发现,油管修复过程中密封脂涂抹岗位长期缺人,两名操作工每天要弯腰涂抹500多根油管,不仅效率低还易出现密封不严的问题。
“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搞个自动涂抹装置?”采油厂综合维修首席技师张东波回忆说,团队立刻组建攻关小组,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流程瓶颈,经过12次方案优化和60余组现场试验,终于研发出油管螺纹密封脂在线涂抹装置,“现在这套设备实现了无人化操作,优化出2名人力,试压合格率还从92%提升到99.5%。”
变“单兵作战”为“团队攻坚”
“创新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要让每个岗位都能出成果。”抽油机服务站责任技师王利的这句话,成为班站创新的“座右铭”。
为打破“单兵作战”的局限,抽油机服务站按工种定制创新方向:维修工种重点鼓励设备改造类创新,操作工种聚焦操作流程优化,让不同岗位的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切入点。
以王利为代表的技师团深入现场,一边鼓励员工找创新点,一边通过帮扶教大家用好质量管理工具。去年,王利发现吊装作业登高摘钩有风险,便萌生研发辅助装置的想法,他带领班站员工一起完善设计、解决技术难题,仅3个月便研发成功“吊索免登高快速摘除装置”。如今全油田推广,减少登高作业1200余次。
机采装备服务部还以张东波为核心成员,组建专职创新团队,将“分散创新”变“集中攻坚”,从论证到验收全程统筹,确保成果落地。“创新成果要经得起考验、能创效,才算完成使命。这个过程中,有团队撑腰、带头人指路,难题就会更好解决。”张东波说。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翻开孤岛采油厂近几年创新成果记录,亮眼成绩斐然:三年来共斩获油田级以上质量成果奖44项,涵盖山东省优秀质量成果7项、中石化优秀QC成果3项、国优1项,《研制抽油杆喷油装置》更一举拿下国际金奖。
“这不是偶然,是我们把质量改进融入生产每一个环节的结果。”孤岛采油厂副厂长赵小川说,为夯实创新基础、激发全员热情,采油厂在设立最高5万元的创新奖励基金基础上,定期开展质量改进培训,年均培训超300人次,员工参与热情持续高涨。
“我提报的‘提高水井调控运行效率’QC成果,还拿了1000元奖金!”采油管理一区员工孙志伟的话语,道出了基层创新的干劲与成就感。
随着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成果的价值突破逐步显现——抽油杆修复后使用寿命延长2年,油管修复效率提升30%,吊装作业安全事故发生率降至零。每一项实效背后,都是创新成果从“解决单一问题”到“创造核心价值”的蜕变,是从小改小革到能解决生产核心痛点、创造实际价值的突破。
“下一步股票按月配资论坛,我们还要围绕‘降本增效、安全生产’持续攻关,让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现场’,有力支撑油田高质量发展。”赵小川说。(大众新闻记者顾松通讯员李超君宋荣美)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